合并报表最终视角

年前最后几天,编制了一个合并报表,涉及东西很多,挺有感触的。

我理解,合并报表编制,主要遵循两点:

1,确认最终合并效果,然后倒轧抵消分录;2,杜绝模拟权益法还原。第一点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点,两者理解了,很多从业人员畏惧的权益变动表几分钟事情。

那么临时接到一个陌生的集团合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呢。

1,考虑到众人基本采用模拟权益法,这里有必要再次阐述下我对这3笔权益抵消分录的理解。第一笔“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投资收益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该笔说白了就是把子公司购买日至资产负债表日的损益并入,这里特别注意,系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比如外购的子公司(非同一控制合并),子公司报表年初未分配利润很可能就不是这笔分录调整的。比如花100全资买入一个净资产100(股本80,未分配利润20)的公司,收购当年资产负债表日未分配利润为30,站在下一年度,这里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是30减去20。这个理解非常关键,因为成本法的关键是找到购买日的初始净资产,而且可以复核以前做得对不对,包括后续处理也是,可以持续计算净资产。第二笔“借,净资产,贷,长期股权投资,贷:少数股东权益”说白了就是把资产负债表日的净资产分别确认为少数股东权益与归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权益(期末母公司享有的净资产=购买日母公司享有的净资产(即购买日支付的 对价不考虑商誉的情况下,即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至合并日母公司享有的净资产增加额(已经体现在第一笔中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中,即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投资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 资本公积 ))。第三笔,"借:少数股东损益,投资收益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年末未分配利润 利润分配"说白了就是因为第一笔虚增了投资收益,但没有虚增净资产,所以需要借:投资收益 贷:利润表项目(而利润表项目只能通过间接倒算计算出来,即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综上述,第一笔与第二笔才影响净资产,即影响未分配利润。合并报表编制首要核对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涉及会计政策变更与差错更正等追溯调整事项除外)。我一般遵循这样的原理, 首先核对下上年合并报表中第二笔调整分录中的投资收益是否等于(子公司净利润-子公司中分配现金股利)*持股比例,这步主要确定在不发生股权结构的变化情况下,核对股权比例。再次,核对下第一笔分录中年初未分配利润/持股比例与子公司报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是否相等,逻辑关系为购买日的未分配利润=子公司报表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第一笔调整分录中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原理是一致的。核对完后,即形成成本法下第一笔分录:借:股本 购买日的资本公积 购买日的年初未分配利润 商誉 公允价值溢价的资产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至于后续的进一步抵消分录,这里不做赘述。总的原则是按"剩余股东权益法",即扣除少数股东权益的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

2,如何理解合并报表的最终效果呢?,说起来可能还挺悬乎的。我大致总结常用的几个最终效果。a: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借:股本*最终持股比例 贷:银行存款等「累计支付对价账面价值」 贷:资本公积。

b:分步交易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借:净资产 借:增值的公允价值资产 j借:商誉 贷:历次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少数股东权益

c:购买少数股权 借:少数股东权益 其他综合收益 贷:支付对价公允价值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d:处置少数股权「不丧失控制权」:与购买少数股权类似。

e:丧失控制权:借:剩余权益性投资-公允价值 借:收到的对价 j借:少数股东权益 其他综合收益 贷:净资产 贷:商誉 贷:投资收益

至于怎么应用,还是有一点难度的,我以d为例说明。

个别报表: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合并报表怎么编制呢?最终效果,没有投资收益,所以先来一笔:

借:投资收益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最终效果,体现少数股东权益的增加,分权益结构抵消掉,即:借:股本 贷: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前股权投资成本 贷:少数股东权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本次处置 贷:少数股东权益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处置前的持股比例 少数股东损益-处置前的持股比例处置前的净利润+处置后的持股比例处置后的净利润 贷:少数股东权益